各区人民政府,市政府有关部门:
《佛山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方案》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执行中遇到问题,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。
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
2025年6月6日
佛山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方案
为深入落实《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〈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〉的通知》(粤办函〔2025〕9号),促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,推动我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促互强,为“再造一个新佛山”提供有力支撑,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一、总体目标
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,打造完整服务产业链和良性产业体系,为我市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。到2027年,力争在全市打造形成15个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“10+N”千亿级产业集群综合生产性服务平台,全市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健全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在全省性生产性服务业平台、体系建设中争先进位。
二、重点工作
(一)实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聚焦制造业细分领域强化全流程科技服务支撑,引导企业布局研发服务链,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向平台化和综合性服务机构发展,大力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、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依托季华实验室、仙湖实验室、蓝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,破解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;支持中科微纳院、有研、佛山(华南)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制造业发展需求,加快构建概念验证、实验室研发、中试验证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到2027年,力争全市建设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超150家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达到300家、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40亿元。(市发改局、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)
(二)实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持续培育一批国家级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,发挥好工业设计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,支持制造业企业单独设立工业设计中心,将设计融入企业战略规划、产品研发、生产制造、营销服务和商业运营全周期,鼓励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,无缝嵌入产业链供应链,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。支持各类设计机构创新组织形式,对接制造业设计需求,开展众创、众包、众设,构建协同发展的设计生态。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、设计机构、高等院校等联合创建国家级、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,建设功能完备、系统高效的工业设计研究和服务体系,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库,为制造业提供基础研究、技术支撑、成果转化、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务,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转化能力。到2027年,力争全市国家级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超75家,累计培育15家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、平台。(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)
(三)实施软件信息服务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鼓励大型工业企业、重点行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软件公司,推进核心软件攻关工程,发展新型工业软件,赋能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积极培育一批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服务商,深入探索龙头企业带动服务、中小企业抱团服务、“工业互联网平台+园区”立体服务等多种数智化服务模式,为广大企业提供系统性、集成式技术服务。积极推动大宗商品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,加强与区域工业体系对接,提供交易、金融、物流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,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,打造一批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“数据要素×”案例,支持工业制造类企业融合设计、仿真、实验验证数据,培育数据驱动型产品研发新模式,支持工业制造业类企业整合设计、生产、运行数据,提升预测性维护和增值服务等能力,实现价值链延伸。到2027年,培育壮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2个,其中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1个、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1个。到2027年,力争规上软信业营收总额突破60亿元,推动500家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,累计培育120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、10家综合利用或环保装备规范企业。(市委金融办,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商务局、政务和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)
(四)实施质量标准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加快建设质量认证体系有效供给,全面加强检验、检测、认证及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。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,围绕产业链持续打造一批“一站式”质量服务站,延伸服务链条,带动产业升级。实施标准领航行动,拓展“湾区标准”范围,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标准体系,支持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国家级、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工作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。到2027年,力争重点推进8条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,建成 10个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站点,培育打造 3个以上国家级、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。(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)
(五)实施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加快发展多式联运,统筹推动制造业降低物流成本,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。鼓励物流需求量大、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,整合优化业务流程,分离、分立物流资产和业务,根据自身需要,将能够整合外包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,构建外联内通、便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,鼓励深化“组合港”“一港通”物流新模式成熟运行。推动快递服务业广泛覆盖制造业环节流程,培育一批类型多元、各具特点的融合发展服务典型项目。到2027年,力争全市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家,培育10个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。(市发改局、交通运输局、商务局,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)
(六)实施现代外贸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大力培育发展外贸服务平台,着力构建平台企业、平台园区、平台网站“三位一体”的外贸服务平台体系,为本地生产型企业提供进出口业务服务。大力发展跨境电商,推动开展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试点,挖掘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跨境电商独立站并给予重点支持,推动跨境电商品牌培育,助力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,打造我市具备行业影响力的跨境电商独立站。到2027年,力争建设2个“产业集群+跨境电商”试点,培育3个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电商品牌。(市商务局牵头负责)
(七)实施人力资源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加速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,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深化产业园与本土高校在产业研究,人才培养,就业创业等方面合作,推动深度融合港澳人力资源产业合作。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对我市重点制造业企业提供出海“一站式”服务。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高端人才寻访、管理咨询、测评等中高端新业态,通过开展人力资源事务外包、共建人力资源共享中心、发展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等方式,实现与制造业业务全链条深度融合。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对我市新型电力系统装备、机器人、新能源、医药健康、绿色氢能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细胞和基因治疗等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保障力度。到2027年,力争全市培育创建至少4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,其中1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。(市人社局、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)
(八)实施产业金融与制造业融合行动。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机制,因地制宜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。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,为企业打造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,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,强化对智能装备、数字基础设施、工业互联网新业态等领域的金融服务。加快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,提升融资租赁、融资担保等地方金融组织专业服务能力,提高在大规模设备更新、制造业技术改造、设备销售等方面的业务渗透率。对全市上市后备企业,量身定制服务方案,帮助企业解决上市“临门一脚”的瓶颈问题,助力企业上市驶入“快车道”。(市委金融办牵头负责)
三、保障措施
(九)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。禅城区围绕数字创意、文创设计、保险服务等领域,重点打造3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;南海区围绕金融保险、现代物流、科技商务服务等领域,重点打造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;顺德区围绕工业设计、电子商务、会展服务、科技服务等领域,重点打造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;高明区、三水区聚焦本地制造业企业需求,各打造1个具备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。(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)
(十)深化两业融合试点建设。提升融合发展平台载体能级,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,完善公共服务功能,推进融合应用场景建设。支持各区以产业集聚区、园区、典型企业为重点先行先试,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,形成一批两业融合典型区域和企业推广模式。(市发改局牵头,各区人民政府、市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)
(十一)加强政策措施保障。依托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协调工作机制,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协调。鼓励各区、各部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、产业发展规划时,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政策规划范围,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。持续完善佛山“益晒你”企业服务体系,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对生产性服务业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。完善统计监测,做好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、监测,及时反映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。(各区人民政府,市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)